穿越億萬年,一起探索遠古的奧秘 ——《巖石的奧秘》校本課程進行化石發(fā)掘實踐體驗
11月2日下午第八節(jié)課,王華權老師帶領學生前往擺滿各式各樣石頭樣本的專用教室學習《巖石的奧秘》校本課程,以往的學習中總是以課堂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,本節(jié)課的活動會是什么,大家不免有些好奇。
課堂伊始,王老師首先帶我們回顧了上節(jié)所學的三大類巖石及其形成過程,其中著重介紹了沉積巖的特性,其形成過程使其可能含有化石,并以教室后方的巖石樣本為例進行說明。王老師說這些樣本都是已經采好的,大家要試著自己從石頭中采出化石,同學們一下熱情高漲。在同學們將巖石樣本搬到教室后,在王老師的介紹下,我們知道了這些灰撲撲的就是可能含有化石的沉積巖,其中可能蘊藏的三葉蟲和王冠蟲等化石正等著我們去發(fā)現。
看完王老師的演示后,同學們拿起錘子和扁頭螺絲刀對巖石敲打,要從側面敲,把石頭沿著層理從厚片敲成薄片,絕對不能太使勁,否則就敲碎了。經過一番緊張的敲打,原本厚厚的巖石被我們敲成了一個個薄片,在王老師的指導下,我們試著去發(fā)現其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石,一開始一連幾片都沒有發(fā)現,不免有些氣餒,突然間王老師大呼“開出來了”,大家呼啦一下圍上去,看著一只小小的三葉蟲,還不到指甲蓋大小,乍看之下難以發(fā)現。隨后,同學們心中頓時燃起了希望之火,在其石頭中也找到了幾處,同學們有的為自己的發(fā)現而喜悅,也有的為自己失手敲碎而惋惜。下課時間臨近,王老師說,自己敲到的化石都可以自己帶回去收藏,同學們滿心歡喜地離開了教室,并開始期待下一次的課程。
本次課堂,不僅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,也感受到相關科研工作者的不易,這是一項十分需要耐心與細致的工作,正是他們的巧手與慧眼發(fā)現了一塊塊古生物化石,然后通過縝密的思維推測還原出過去的地質歷史,豐富了大家的認識。這種美好的品質值得同學們深切學習,值得大家尊敬。
(高一7班 張睿 鄭好/文)